重返对越自卫还击战阵地后的思考!
2018-07-30 11:01:37
  • 0
  • 2
  • 25

 一、前言

   中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从1979年2月17日开始至1989年末结束历经了10年左右时间。其中,1979年发生的是大规模作战,其后10年为大小不同的炮击战简称为“轮战”,这场战争从起初至今已经过去了39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场战争逐渐被人遗忘。除了当年的参战老兵,以及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家属前往墓地扫墓外,其年轻的一代基本对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发起的这场战争没有任何概念,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实,战争是残酷的,我们的营长、工兵科副科长、营侦察排长等战友,就牺牲在这场自卫还击战中。

    为铭记历史,纪念战友们并肩战斗的友谊。在2011年,笔者和部分战友,以41军122师直属工兵营战友“联谊会”身份专程到访了广西方向的中越两国边境,并深入越南境内,实地察看了并肩作战的地方;同时了解“自卫还击战”后两国关系恢复正常以来,边境、口岸、民生发生了哪些真实的变化。

(122师直属工兵营战友联谊会部分战友在靖西烈士陵园合影)

    重返边关很顺利,因为准备工作扎实,到访之前已联系好向导。向导也是曾经参战时期的支前民兵,还有与支前民兵友好往来的越南边民,在向导的引领下,我们从边境口岸出发,再从曾经作战的路线深入到越南境内,从不同的几个方向对曾经参战实地进行了察看,顺便对越南边民的生活作了充分的了解。

    因文章篇幅较长,笔者把活动定格为寻找战争的足迹,纪念牺牲战友,完成老首长心愿;同时了解两国边境民众的真实生活为主题,以我军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期的国际背景、原因、战略部署打击过程等,以及我原部队41军、122师、直属工兵营等参战过程纪实描写,文章内容涵盖中越关系分析、战争场景浮现、中越陆地边界划分、南海问题观察等逐一描述。结尾对中越边境贸易以及边民生活情况进行真实记载,部分场景照片从原部队影像资料以及越南实景拍摄而来,再加上历年战友聚会部分照片穿插而成,整个文章图文并茂逐一描述。

(122师直属工兵营联谊会部分战友们在南宁合影)

二、中越两国历史背景

   中越两国自古山水相连,习俗相近、文化相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历史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越南作为郡县归属中国管理。随后五代十国末年南汉时期越南发生暴乱要求独立,中国宋朝政府出兵平乱未果后承认越南为藩属国,这种藩属国的关系使越南成为中国的版图有大约1200年历史。

   大约于十八世纪中叶,1840年英国人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因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法国也紧随与中国签订了《中法条约》约定越南脱离中国,越南才从中国的版图上“脱离”出去。随后越南沦为法国统治者的殖民地,中国也沦为了英国、葡萄牙半殖民地。从两国历史看,既有历史因素的影响,又同样饱经沧桑遭受外国列强侵略和殖民统治。但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越南民众的信仰、道德、核心价值也基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所以,对于中越关系的定论,我们既要理性客观,又要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去分析,出现的矛盾不能片面“指责”一方。可是,中国近代部分史学家、自由学者,总是存在一此“惯性”思维,甚至良莠不分,一味地把问题“怪责”于中方,曾“否定”七九年那场对越自卫还击战。如果不仔细斟酌和思考,没有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用长远的战略思维去观察,一味地发表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言论是不科学的。

(笔者与工兵营老首长罗桂泉教导员在靖西烈士陵园前合影)

三、中越两国发生战争冲突的根本原因

   当前,世界处于多极化形成阶段,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大国始终成为世界领导者角色,同时也是竟争者。因此,小国都围绕大国争取话语权与战略空间来维护自己的发展空间。

   但在上世70年代末就有不同。在二战结束后,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与苏联引领的华沙集团形成的两股势力对世界安全形势产生重大影响。鉴于当时的战略格局,中国成为了平衡者的力量,形成了第三股势力,也就是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当时也是由毛泽东主席“号召”起来的,以五项和平共处为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中越两国在以毛泽东、胡志明为核心领导下,两国核心利益相同,两国紧密结合,属于有情有义的时代。

    至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新中国也才刚刚成立不久,周边局势也很紧张,甚至很不稳定,国外受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围堵,国内还要清除国民党残余势力和恢复生产。而工业、农业、商业在初级起步阶段,发展过程十分艰难。也就是这个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为了保家卫国,毅然出兵支持朝鲜,直接与美国为首的联军作战。三年抗美援朝战争胶着,在取得“二战”胜利的美国根本没有想到在朝鲜战场与中国直接作战受到严重挫折,考虑到战事难以为继,于1953年“妥协”后签署了《停战协定》。也就是这个时期,越南从“二战”后从日本短暂殖民中“挣脱”出来。不久,法国又把武力渗透进去,越南再次遭受法国殖民。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义无反顾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行动,只用上几年时间就“推翻”了法国在越南的再一次殖民统治。

   然而,美国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落”,把责任追究于中国,又把目标瞄准和转移到支持越南的“南越”势力。在上世纪60年中期,美国一直不承认越南是“正常”国家,紧接着又直接用武力扶植南越“傀儡”政权,动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胡志明领导的北越政府进行打击,后操纵“北部湾事件”使越南战争全面爆发。

   当时,中国正值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但为了反对美国把军事力量从朝鲜半岛转移到中国南方,别无选择又毅然出兵抗美援越。中国出武器、出物质、出军事专家,无偿援助胡志明领导的北越游击队与美军和南越势力作战。短短10多年时间里,中越两国人民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相互同情又相互支持,并肩作战结成了深厚的战斗情谊。

   据战后统计,在长达10多年时间里,中国无偿援助越南达几百万吨的战略物质与装备,价值上千亿元人民币,越南是依靠中国源源不断的战略后方支持才赢得了胜利。1972年,美国终于坚守不住并全部撤军,1975年越南实现南北统一,终于成为了一个独立正常的社会主义国家。

   事实说明,越南的独立和统一与中国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中国为了这份历史上的感情无偿援助越南,体现毛泽东的宽厚伟大,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没有让美国把朝鲜和越南当成战略“跳板”而来遏制中国。中越两国为了纪念这份友谊,两国协商在广西凭祥修建了“友谊关”,作为历史载入史册。

四、如何看待“异常”多变的中越关系!

   然而,越南南北战争结束,越南劳动党总书记胡志明逝世,越南新任领导人上台,中越两国关系出现“微妙”变化。1969年,中国与苏联因“珍宝岛”发生国界纠纷引发小规模冲突,中国与苏联关系再度恶化;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苏联挑拨和离间中越关系,越南当局缺失了“主心骨”,游离于中苏两份个大国之间,一边向苏联不断靠拢,一边又继续向中国伸手要援助,中国每年大概无偿向越南提供物质援助150亿元人民币左右,直至1975年中国才彻底向越南终止无偿援助。从这里看清越南当局在苏联的指使下本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79年至1989年越南与中国发生长达10年的交恶。1991年直至苏联解体,中越关系才正常化,两国关系再次回复到原点。

   越南与中国交恶的主要过程是从1977年开始,越南劳动党总书记黎笋、总理范文同冒着与中国对抗的危险彻底向苏联,而又在苏联的策动下用武力侵占柬埔寨,声称要称霸东南亚。从这段历史看,苏联实质是把越南当“枪使”,而被苏联利用罢了。战略目的不难看出,苏联想让中国腹背受敌,把东南亚局势搞乱,破坏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形成的第三世界国家联盟。

   所以,越南对苏联言听计从,与中国越行越远,直至1978年发生惊动世界的“华侨事件”。越南军警公民侮辱、殴打、驱赶上百万的中国华侨(我部当年在边境接待安置华侨近八万余人,帮助建设华侨农场),在中越边境挑衅事端,殴打边民,破坏边界,公开反华;中国实在可忍、熟不可忍的情形下,发生了这场“自卫还击”的作战行动。

(越南当局当年驱赶中国华侨照片)

   实质上,越南当局是作出了错误的选择,置中国“情义”而不顾,舍近求远投入苏联怀抱。战争的伤害是两国人民,损害最大的当然是越南本身。战争给越南边境老百姓带来深重灾难,让老百姓受苦多年。当年,战场上所见之处都有“中粮”麻袋、“中国制造”的军用物质和军事器械,还有大量无偿援建的基础设施,包括俘虏的大多越南军事指挥官员也是在中国军校培训的,足见越南当局“忘恩负义”。   事实上,这场战争后,世界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当年与中国敌对的美国和日本,相继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慢慢把苏联推向到瓦解的边缘。

五、寻足迹祭烈士战争场景浮现

   5月20日,我和战友们一行共20多人,陪伴年过“古稀”的工兵营原教导员罗桂泉老首长到了广西中越边境,同行的还有原122师工兵科路大建科长、工兵营靳庆朝副营长、工兵营舟桥连廖耀光连长、工兵营营部聂荣辉军医、工兵连何国书指导员、工兵连甘国雄副连长、工兵连黄文柱排长以及战后授予排雷“英雄”的陈自强,以及黄予河、廖克诚(高炮营司机)……等多位战友。

   特别描写的是,我们战友一行从南宁出发,到靖西集结,再征程边关。目的在于重拾记忆,寻找曾经战争的“痕迹”,加深战友们共同战斗的友谊。同时在英烈战斗牺牲的地方,祀酒祭英魂。因此,在进入“战地”之前,我们先行到访了靖西烈士陵园,祭拜牺牲的战友。战友们带上了祭拜的香火与祭品,进入陵园后,当寻找到工兵营营长邓宏复、工兵科副科长黄玉棠、工兵营侦察排长郭义强、战士林挺的墓碑时,在战场上同时腿部四处中弹受伤的122师工兵科路大建科长满含热泪,回忆当年几位战友遭遇隐藏在山洞里的残余越军用“暗枪”扫射而中弹牺牲的情景,路科长一度“哽咽”叙述,伤痛欲泪,战友们一道难以掩饰悲痛的心情……

(战友们在靖西陵园祭奠牺牲烈士)

   在寻找战争足迹的过程中,战友们不畏山高坡陡,攀岩过水,拍摄带回很多有历史珍贵照片,部分照片配合文字展示出来……

六、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整体战略部署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按照中央军委总参的指令,分广西东线战场和云南西线战场两个作战方向。西线战场由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东线战场由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第一批参战部队总共动用了9个军29个步兵师,其中真正攻入越南境内的解放军兵力在22万人左右,同时还集结了参战民兵、民工70余万人做后勤物质保障梯队。

   整个作战装备包括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800余辆,各种火炮9000余门,各种车辆3万余辆。在越南方面,因越军是防御作战,其作战地势优越,正面方向以6个步兵师大约15万正规军应战。因越南“全民皆兵”,参战民兵也达数10万人之多。

   按照作战时间部署,要求广州军区于1月8日完成整个战略动员,并到达边境待命地点。东线战场动用了4个野战军、3个地面炮兵师。昆明军区则要求1月10日完成整个战备动员,并于2月9日深夜完成整个作战待命。另外,空军高炮和地空导弹部队也完成了整个战斗部署。除此,中国海军和航空兵也参与战备动员,在中国南海海域待命。其中南海舰队集结了各型舰艇120余艘和作战飞机170余架。

   同时,各驱逐舰、护卫舰、导弹快艇、鱼雷快艇、高速炮艇和猎潜艇组成的混合编队,巡逻游弋在北部湾、西沙群岛和海南岛西南海域。同时配合作战的保障部队还有空军指挥航空兵师、航校、电子干扰分队等保障部队,用来保障作战通信畅通和对越电子干扰。战时共出动各种飞机774架,担负着境内巡逻防空任务;空军高炮和地空导弹部队担负机场对空保卫任务。

   根所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此次对越作战统一称谓“自卫还击战”。整个作战只是一场“有限目的,有限时间,有限地区,有限规模”的边境局部战争。因此,我人民空军和海军不做主动出击,而是以实际行动对越南空海军实施“威慑”,配合陆军野战部队的自卫还击作战。关于全军整体进入一级战备,中国北方的几大军区按兵不动,密切监视苏联当局可能采取的对越配合行动。考虑到苏军完成军事动员大约需要3-4周左右的时间,我军的还击作战将以30天时间为限,力求“有理、有利、有节”。

(全军对越自卫还击战东西两线作战地图)

    从作战地理位置来说,越军军事设施都构筑在复杂的高山峭壁,大部分隐藏在天然“溶洞”中。再整个战场广西和云南与越南接壤的边境线绵延上千公里,从作战环境来说解放军将面临严峻考验。按解放军总参预定的作战目标和时间基本分为三个阶段,以10天为一作战阶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为第一阶段,中国东线部队的目标是攻克高平、同登;西线部队攻克老街、柑塘,向越南境内突入纵深20-50公里左右。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为第二阶段,中国东线部队要攻占谅山、广渊,西线部队要攻占沙巴、封土、铺楼,突入纵深60-80公里;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为休整和撤退阶段,也就是第三阶段,要利用边清剿边撤退战术,撤退时要部署工兵炸毁重要军政设施和桥梁断后,撤退速度可根据越军从柬埔寨战场撤回救援情况进行战术调整。战后充分证明,中国军队基本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了预定作战目标,于1979年3月16日全部撤回到国境内。

   作战部署方案以定,全军在规定作战时间进入临战状态。1979年2月17日拂晓,从中国东线与西线战场的几个前线机场指挥台上,一连串的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刹时间,一批批战机齐声怒吼,如强弓利箭,直插云霄。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广西、云南作战部队火炮脱掉炮衣,标定射击诸元,工兵准备好爆破器材,坦克装满油弹,通信兵全神贯注地守听,做好架线的一切准备,步兵进入冲击出发阵地,有的已进入越军阵地的“鼻子底下”,侦察兵攀山越岭早已潜伏在越南境内……

   在广西前线指挥部坑道的作战室里,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端坐在作战部署地图旁,紧盯着怀表的指针。突然,许世友抬起头来,放大嗓门庄重地宣布:“时间到,还击开始!”顷刻间,万炮齐发!火光像朝霞一样映红了天际……火力准备延续30分钟。越军前沿阵地、指挥所、炮兵阵地、步兵集结地和通信设施,均遭到猛烈压制和破坏,到处是火光熊熊,浓烟滚滚。随后,我部工兵开始在越军的雷场中开辟通路,步兵则在坦克引导下向敌群发起冲击。由于我军集中了强大的炮兵部队,开战仅3小时,即突破越军第一线防御阵地,向敌一线纵深防御发展进攻……

   同日,西线云南方向,3个军约10万余人在杨得智司令员指挥下,从云南边境攻入越南。2月18日,东线解放军占领清水,越军在高平战线以“坑道”顽抗。西线解放军与越军于老街激战,越军被迫退守黑河南岸。19日,东线突袭占领河鹿县,西线攻克谷柳、保胜……

   根据我41野战军的战斗任务重点围攻高平,与42集团军合力围歼高平地区的越军346王牌师和地方武装力量。我41军122师从广西平孟方向攻击朔江,121师主攻扣屯,123师进攻茶灵……

   战斗打响后,从初期战况看,解放军基本是50至60 年代的武器,还有部分苏式装备不适用越南丘陵地带使用。另外,解放军有20多年没有打仗,广大指战员尤其是基层指战员缺乏实战经验,这些都是实战中面临的困难。而高层的指挥部署是在战术上先用猛烈炮火“轰炸”,而后采用密集的步兵“人海战术”来冲锋敌人的阵地。这种解放战争中的传统战法,在越南出现很多“不适应”,在作战过程中暴露许多问题,甚至还出现自己部队相互“误伤”的情况,初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

七、41军攻打高平战役的作战部署

   高平,是越南北部高平省的省会,四面环山,地形复杂,系越北地区军事重镇,也是通往越南首都河内的一个重要门户。越军依据“一线坚守,一线取胜”的作战指导思想,以越南“王牌师”著称的346师负责高平地区防御。其246团位于高平西北之朔江,677团和炮兵188团位于高平东北之茶灵,851团位于高平以北为师预备队。

   攻打高平以41军全部,42军大部来实施配合作战,41军以正北面南下进攻,42军在偏东面的龙邦入境往西南方向进攻进行包抄,而后与41军会合攻占高平,达到歼灭越南346师的战略目的。攻打高平战役由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欧致富,代表军区前指对这个方向的作战进行指挥。

(41军攻打高平战役作战图)

   41军是原林彪东野“四纵”的主力,曾在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中大显身手,打出了守备英雄团(361团)、塔山英雄团(367团)、白台山英雄团(369团)三个闻名全军的英雄团。接着在解放海南战役中,有个辉煌的战绩,后来长期驻守南方,历来都是广州军区的主力军,这次惩罚越南在东南亚地区的霸权行径,挑起北线主攻重任在所难免。41军指挥部通过缜密安排,将以121师、123师(欠368团)分别向班庄、扣屯实施穿插,到位后形成对内对外正面,切断高平之敌退路,阻击太原、原平之敌增援,再重演一次“塔山阻击战”,而后在42军协同下夺取高平。

   至于122师担负从平孟、孟麻攻歼朔江守敌的任务,在后章再着重描述。2月17日4时40分,41军开始炮火准备,5时许,步兵开始发起冲击。工兵和民工同时抢修119号界碑至越南莫隆的5公里急造军路,保证坦克、车辆前出。121师363团2营(欠6连,该连搭乘军区独立坦克团5连,因为水陆坦克爬破能力低掉队)在副师长,战斗英雄李培江和洪副团长率领下,搭乘军坦克团2营坦克于10时30分出境。李培江曾是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战斗英雄,年逾57岁,在攻打高平的战役中身先士卒,亲历战场指挥。

   李培江带领所部,经28小时穿插,于次日14时30分攻占841高地,切断了原平通往高平的3号公路,第一个穿插到位,整个行程将近80公里。19时30分,363团主力进占朗金地区,次日6时30分攻占董赛地区,最早到达指定位置。至19日18时,121师的三个团(欠362团3营、363团3连和6连)全部到达809、841高地和董赛地区,完成穿插作战第一步任务。361团奉命北上安乐,362团向扣屯发展进攻,留363团控制董赛地区准备打敌增援。

(战友们在当年参战入口108界碑合影)

在穿插攻打越军通农县战斗中,121师主力仅用4小时就将攻占了县城,全歼越军守敌,后向敌纵深插去。但横亘在我穿插部队面前的地段是崇山峻岭、溪水滚滚,坡崖荆棘丛生。前卫363团1营1连进到班爱,遭遇敌顽强抵抗。我军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先敌开火,将其击溃。随后,部队被一道道峡谷挡住了去路。这时,带领尖刀营的副师长李培江,以老军人英勇的气魄大臂一挥:“我跟走!”带领年轻的指战员们,探谷攀崖,勇往直前。当晚22时,部队通过宗梅吊桥,发现前面公路边的山头有越军正在挖工事。李培江判断:敌并未发现我军,只要胆大心细,组织严密,就可以绕过敌人,避开不必要的战斗。

于是,他亲自指挥7连3排卡住敌人的下山通道,全团官兵沿山腰小路,从越军鼻子底下悄无声息地插了过去。一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我121师主力向预定穿插地域疾进。越军无法与我军正面交锋,便以“避头打尾,避主力打后勤、避整体打零星”的游击战术,对我进行袭扰和阻滞。18日晚,我361团骡马和后勤梯队进至宗梅,因吊桥不便行动而受阻,与团指失去联系。带队的团副政委亲自前出勘察路线。这时,埋伏在四面险坡上的越军特工部队突然开火,361团副政委当场牺牲,部队被压制在谷底,情况十分危急。

夜暗中,炮连指导员徐家钦身而出,大喊道:“都向我靠拢!”19个单位的部队迅速被收拢起来,向敌实施反击;通信连副指导员张亦凡带领几名战士,跨马冲出火网,去向上级报告情况;炮兵股参谋和连长刘善华调集迫击炮组成环形阵地,向敌轰击;勤务排长林汉锦指挥步兵回击敌人;军马所医生林敬做好救护准备……20日清晨,我军共击退数3次进攻,以歼敌67名的战果结束了这次特殊的战斗。

(与战友在108界碑合影)

再说121师362团,在向莫隆展开进攻中,遇到了越军“强烈”的炮火,作战场景十分猛烈,362团原政委的独生儿子就牺牲在这次战斗中,这里着重描述一下英雄牺牲的过程。在夺取菲咬山垭口的战斗中,负责攻打菲咬山垭口的是3营7连,战斗打响时他们就趁夜暗摸到了敌阵前,突然发起攻击。冲在最前面的3排排长姜利民,用集束手榴弹炸毁了2个敌堡,但越军还继续在扫射。姜利民仔细地观察一下,对身边的副指导员李永成说:“这是掩蔽部里的敌人打的。”随后要了一具40火箭筒,悄悄运动过去,可掩蔽部口太低,火箭洞打不到。

此刻,姜利民迅速返回,带了个喷火兵上去。只见喷火枪口冲出一条火龙,猛扑洞口,敌兵一声惨叫,机枪火力点成了哑巴。接着,姜利民又炸毁了1个暗堡。当他再次冲上去实施爆破时,却被一颗子弹击中,光荣牺牲在战场。这位362团前政委的独生子,一句话也没有留下,但他那被鲜血染红的手臂,依然指向部队穿插的方向……“为姜排长报仇!”7连官兵“怒吼”着冲向敌人,把敌堡一个一个地摧毁……可是,由于莫隆山势险要,丘陵地带地势相当复杂,部队在深夜战斗中被打散,造成了主力组织不足,362团22日才进至扣屯后就地防御,未能向高平方向进攻。

(此岩洞是当年越南胡志明总书记抗美的地下指挥所)

123师(欠368团)于进攻发起之后随121师跟进,在通农分路,向东经安乐、河安,向扣屯方向穿插。367团2营在师政委王政的率领下沿公路乘坦克开进47公里,沿乡村小路徒步后再开进43公里,于20日5时抵达扣屯西侧的312高地。团主力因为迷路耽误时间近50个小时,未能到达扣屯地区,后改为参加河安地区进攻战斗。123师主力在河安的战斗中持续了3天后才攻克目标。尽管如此,拿下河安就打通了公路,把在朔江、河安、扣屯、班庄等地作战的3个师连成了一片。

26日至28日,121师全部集中于扣屯地区建立起稳定的防御,同时清剿残敌。123师向位于那怀的越军346师师部展开进攻,27日攻占敌师部指挥坑道,河安地区进攻战斗结束,部队转入就地清剿和担任护路任务。121师不惜一切代价昼夜兼程实施大纵深战役穿插,在敌情不明、地形险要、四面受敌、远离后方、补给困难的条件下边打边走,途中遇敌大小袭扰100余次,伤亡较大、粮弹供应不上,仍然忍饥耐寒,抬着伤员和烈士遗体坚定不移地向指定目标前进,充分体现出当年东野“头等主力师”不怕艰难困苦、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

41军121、123这两个担任穿插突击的师,在攻打扣屯、河安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122师攻打朔江过程中战斗更加“惨烈”。在41军强大的支持下,由42军先头部队先攻占高平,达到了预定的战略目标。接着,3月6日至12日,41军主力对由纳隆进逼之敌进行了3次大规模出击,为安全撤军回国创造了良好条件。

41野战军辖步兵121、123师穿插攻打高平战役中激烈的战斗过程,从整个战术安排来说,121师与123师均从侧面对高平进行“打围”攻击。对越军来说,正北面的“朔江”离高平最近,又有公路与中国边境广西平孟镇相连,朔江才是越军防御的重点“门户”。因此,41军指把难“啃”的“硬骨头”给了122师,重点是把越军346师及其246团主力都吸引到朔江,为121、123师在侧面进攻高平提供有利战术支持。

八、122师的作战历史

122师有着光荣的作战历史。前身是山东军区6师一部,于1945年8月组建。抗日战争胜利后挺进东北,相继改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第2纵队2支队2旅、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1旅、第4纵队11师,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11师。全国解放后,部队定格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122师。

122师在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三次保卫本溪、鞍海、新开岭、四保临江的战斗,以及在辽沈、平津、衡宝、广西、两广剿匪、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中功勋卓越。特别是在四保临江作战转战敌后艰苦卓绝,辽东军区给全师每人记战功一次,创造了解放军奖励史上的“唯一”先例。

1948年2月,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1师31团(即122师364团)奉命担负主攻辽阳城的任务。全团指战员勇猛顽强,机智灵活,首先突破“高丽门”,为攻克“铁打的辽阳”立下头功,被纵队授予“英勇善战模范团”光荣称号。建国后,122师参加了东山岛战斗,后长期在两广地区担负生产劳动任务。

在完成两广“剿匪”、解放海南岛的战役战斗后,122师驻地选择在了广东湛江的合流,与南海舰队在“雷州半岛”形成了海、陆防护体系。122师辖364、365、366、地炮四个甲种团,驻及师直属作战体系分队的指挥系统。在完成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后,全军1985年大整编裁军100万,122师奉令撤销建制,364团调归第41集团军步兵第121师建制,365团与366团大部转为武警部队,炮团编至41军于柳州军部的地炮旅。整编后,122师驻地移交给海军陆战旅。这次整编,122师在军队作战史上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其功勋战绩载入史册。

九、朔江天险地理环境与越军防御部署分析

朔江是越南高平省河广县县城,位于高平西北约37公里,西北距广西平孟4公里,东北距广西孟麻街11公里,南距高平省重镇河安24公里,是高平北部的重要门户。朔江一带地形非常险要,山岭密集,草深林密,有很多天然岩洞。一条主要公路从平孟经朔江、墩张向东南通向高平,两侧都是群山峡谷。位于朔江以北扼守中越边境的长白山海拔700余米,峭壁高耸,岩洞密布,草木茂密,是阻挡进攻的天然障碍。

从整个朔江一带的地形进行战术观察,朔江以北的平孟方向有主要公路通行,适合中国军队的机械化部队正面进攻,因此越军沿东西约14公里的公路两侧要点布置了重兵把守,有步兵346师246团及地方军的4个步兵营、1个混合炮兵营和1个公安屯。然而,朔江侧后的孟麻方向都是山地,绝壁挡道,路少难行,越军以为我部不敢选择从此为突破口,只安排了2个步兵营和1个公安屯。

但说越军的346师号称“王牌师”,及管辖的246团又称“新潮团”,组建于1947年,曾长期担任越共中央首脑机关的警卫任务,是越军的一个主力步兵团。该团凭据朔江天险,在公路两侧五六百米的高山上,从山底到山顶共构筑了五层火力,配置了冲锋枪、高射机枪、枪榴弹以及各种炮兵阵地。而从我国广西边境小镇平孟开过来的公路,蜿蜓穿行于最远不过200米、最近仅8米的两山之间。

在乾隆年间清军进攻安南曾在朔江遭受重创,二战时期的日军及战后重归印度支那的法军也在此“折戟”。因而越军在战前叫嚣:“法国、日本军队都打不破朔江天险,中国人也休想。中国军队要通过这里,起码要打3个月,要用1万具尸体从平孟铺到朔江。”事实上,越军做梦也没有想到,我122师以2个营在坦克支援下,在平孟正面只是“虚张声势”,摆开强攻架势吸引了越军主力,但师主力却从山高、坡陡、路窄的孟麻实施突破,二天后出现在朔江守敌侧后,越军自慌阵脚,朔江防线土崩瓦解。但越军“化整为零”后各自形成游击战法,我师从侧后攻击也遭遇到了越军顽强的抵抗,作战场景“惨烈”,牺牲同样“惨重”。

十、122师攻打朔江天险的战斗场景

1979年中越自卫还击作战前夕,122师临时从乙种步兵师扩编为甲种步兵师,辖步兵364、365、366团和炮兵团。部队已经26年没有打仗,缺乏实战训练基础。1978年底总参迅速扩招两批新兵,给部队补充了大量的新兵员。部队扩编后只能临阵磨枪,加紧战备与技术训练。但部队武器装备陈旧,军事设备差是“硬伤”;另外指挥员中只有少数师、团级干部打过仗,但也没有指挥本次本级部队作战的经验。

(战友们背后就是当年攻打越南朔江天险)

当41军攻打高平的战略目标确定后,122师奉军指命令担负主攻高平北侧重镇朔江的任务,须打通广西平孟至朔江的公路,围歼朔江守敌,配合军主力向高平方向进攻。针对越军对整个朔江的布防,122师作战指挥部通过精心谋划,决定实施以“避实击虚”的战术,以部分兵力从正面的平孟方向实施“牵制性”进攻,吸引朔江之敌的注意力。同时集中主要兵器、兵力在东北侧孟麻方向发起主要突击,一举斩断公路,分割越军的防御,再从侧后围歼朔江守敌。

1979年2月17日凌晨4时40分,经过30分钟左右的炮火猛烈“轰炸”后,122师各路人马发起攻击。365团1个步兵营配属1个连的坦克从平孟方向沿公路向朔江推进,另以1个步兵营从北侧的马利、长白山方向突破。由于越军的抵抗异常顽强,365团在两个方向都被阻止,部队伤亡较大,当天进攻失利。365团当晚将部队都撤回了边境一线,因组织混乱发生了一些不应有的伤亡。

(战友们在战地重游合影照片)

在孟麻方向,364团、366团展开多个梯队各自突破穿插,于当天攻入越境2-3公里,击破了越军一线防御,基本巩固了攻占阵地。同时,122师师直属工兵营的工兵、机械连从边境上开山辟路,经过一天多时间紧急抢修出了2公里长的简易军路。工兵营排雷、修路、架桥事迹这里一笔带过,后面有篇章再详细描述。

2月18日,122师继续发起进攻。365团仍以部分兵力和坦克沿公路稳步推进,吸引越军注意力。另外加强兵力从长白山方向再次突破,经过两天一夜的分割包围作战,全歼了长白山守敌,夺下了重要制高点(长白山之战后有篇章详细描述)。364团、366团也继续向纵深推进,歼灭了让涌、坂黄地区的越军。为加快进攻速度,军坦克团2个坦克连通过急造军路出境南下,搭载步兵连夜向墩张、坂洋地区急进。

2月19日凌晨,364团转向攻击南山并向朔江方向推进,366团则猛攻坂洋。2个坦克连搭载步兵突然杀上墩张路口,连续歼灭了越军3个炮兵阵地,打乱了越军在公路沿线的部署。经过一天激战,366团攻占坂洋地区,斩断了越军的防线,从侧后打开了通向朔江的道路。随后364团配属坦克沿公路杀向朔江,攻克波原,与越军在朔江东侧峡谷展开“血战”。由于地形不利,准备不足,364团受到较大伤亡,攻击受挫。

2月21日,364团改变打法,集中兵力,步炮协同,首先夺取朔江东南各高地,然后从山上向山腿打,逐个拔掉越军扼守公路的火力点。经过8小时激战,终于攻占朔江口南北侧高地,控制了峡谷,并攻至朔江城下。22日,364团发起总攻,5个连队突入朔江城清剿残敌。在继续追击时,与从平孟方向进攻的365团胜利会合,至此打通了平孟通向朔江的公路。

在朔江之战中,122师连续战斗5昼夜,基本歼灭了朔江地区守敌346师246团、2个河广独立营及朔江、让涌2个公安屯,部分歼灭851团3营。共击毙越军246团中校团长以下2080人,俘敌59人,并缴获大批枪炮弹药和军需物资。此后,122师转入搜剿朔江地区残敌和守护交通线的任务,在清剿作战中又击毙了246团副政委阮克帝少校。在第二阶段作战中,奉军前指命令,122师指挥364团、366团继续南下打通公路,分别进至河安、班听及高平以北地区,担负清剿残敌和搜寻敌物资的任务。

(笔者背后是胡志明展览馆也是当年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在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122师出境作战28天,战后统计共歼敌2730人,其中毙敌2524人,俘敌206人,创造了这次自卫还击作战中师级部队俘敌之最和毙敌指挥官军衔最高的纪录。但122师牺牲也惨重,伤亡1681人,其中阵亡513人,负伤1166人,失踪2人。这个数字与在东线战场55军165师攻打“谅山”伤亡数字相当。战后,122师有2个单位、3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其中122师364团5连被授予“尖刀英雄连”荣誉称号、122师364团7连被授予“攻坚英雄连”荣誉称号、122师364团通信连战士常超淼烈士被授予“英雄报话员”荣誉称号、122师365团4连班长谢振华在长排山之战中立下战功被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22师366团5连战士何学高被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从3月5日开始,中国政府宣布撤军命令,122师各部交替掩护回撤,工兵营工兵在部队全部撤回后实施炸毁桥梁断后,保障了整个部队回撤的安全。部队于3月16日经平孟全部撤回国境内。

十一、122师365团四连攻打“长排山之战”

上篇主要描述了122师攻打朔江天险的整个战斗过程,但长排山是通往朔江的主要隘口,是战略防御的天然障碍,要想攻占朔江必先攻占长排山。关于长排山域名,当地实际叫“长白山”,因长白山与中国东北长白山域名相同,在战后中国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时,“白”与“排”谐音,因此改称为长排山,电影片名叫《长排山之战》(网上可随时下载观看,就是对122师365团二营四连攻占长排山战斗时场景的再现,由122师全程参与拍摄),后来大家习惯称呼这个山名。

长排山与中国广西平孟镇接壤,海拔高度600米左右,长排山又与炮台山紧密相邻,炮台山北面属中国边界,由广西平孟镇管辖,而炮台山南面属越南朔江县管辖,这两座山呈“兄弟”型牵手并列,形成的地理位置相当复杂,山中都是天然岩洞组成,特别是长排山有很深、很宽阔的天然崖洞,属于火山“爆发”溶岩形成,每个山洞场景十分优美壮观。从溶洞的数量来说,仅从朔江东北的长排山地区,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方就有大小岩洞30余个,而且个个草遮藤护,非常隐蔽。

(战友们背后是长排山近照)

因此,长排山具有天然的防御屏障,给越中国军队的进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越军346师246“新潮团”在长排山顶、腰、底都部署了尖锐兵力,有一位少校营长在山洞内作战指挥,越军利用其防御优势作拼死挣扎,两天后365团二营四连在团指的精心指挥和支持下才攻占长排山,为攻取朔江争取了有利时机。

十二、攻取长排山“惨烈”的战斗场景再现

122师兵分三路对朔江发起进攻,负责右路进攻的是365团从平孟出击,但跨出国境面临着的就是先要消灭长排山阻敌才能把战场向前推进,战后拍摄的《长排山之战》电影纪实了365团二营四连二天二夜英勇拼杀的“惨烈”场景,纪实了英雄们的战斗事迹。

长排山是越南的领地,紧邻长排山北边的是中国炮台山,当时365团指挥部就设在炮台山上北面的“溶洞”内,再往长排山以南的大小山脉上,早已被越军布防好了上千枚的地雷。攻打长排山的任务是365团二营四连。与笔者本次重返战地随行的甘国雄参谋就是当年365团工兵排的排长,也是攻取长排山参战者之一。他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工兵排“排雷”,为后续部队扫除障碍,同时炸毁越军的军事设施。

(122师直属工兵营战友在靖西陵园祭奠牺牲烈士)

他在指挥排雷过程中,刚进入阵地就有一名战士被地雷炸断小腿,被紧急背下战场,给他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但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只能身先士卒迎难而上……由于越军埋下的地雷与竹签无数,据甘国雄参谋讲根本无法排及,很多竹签又被越军“涂”上了有毒物质,不少战士被误伤抬下火线。在攻打朔江的战斗中,由于战时紧张,排雷不及;很多指战员被越军地雷夺去生命或致残,被竹签扎伤人数及多。

有关长排山的作战情况,当二营四连接受到攻占长排山战斗任务后,连长孔令华与指导员吴世忠先期对战貌进行了分析,由于对“暗藏”的山洞不熟,再与越军死守阵地的决心估计不足,第一天冒然采取了正面进攻的战术。2月17日凌晨四点40分,战争打响后,在拂晓前向敌人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孔令华带着突击排沿着山坡、树林前进,勇猛向山顶冲击,由于越军准备充分,又占据了有利位置,部队进入阵地就撞入了越军火力网,进攻严重受阻。

(工兵营长曾耀彩携战友祭奠牺牲烈士)

越军利用山高、草深、洞多、天然溶洞的优势,隐蔽在山洞或石缝边的草丛中,越军的暗枪火力点多且难防,把突击排压制在了山腰。连长孔令华着带领通讯员和电台兵行动在最前面,他魁梧的身材,还有跟在他后面背着电台的通信兵极为显眼,孔令华并不知道他的身影引起了埋伏的越军注意。当突击排匍匐前进行动至一块巨大的岩石边,孔令华与随突击排行动的副指导员盛鲁湘一起商量方案,随后又举起望远镜向山顶观察时,由于他暴露出半截身子刚好被“紧盯”的越军瞄准,突然一声清脆的枪响,一颗子弹从越军阵地飞来,击中了孔令华的左胸,他“嗯”了一声摔到在地上……

(路大建科长、赖文通连长等战友祭奠烈士)

连长中弹后,副连长又带战士们抢救,过于暴露时也跟着身负重伤撤下火线。第一天战斗结束,连长孔令华牺牲,副连长负伤激起了全连“愤慨”,战士们坚决表示向牺牲的连长报仇!深夜里,指导员吴世忠挑起了作战指挥的重任,在团指派人参加的会议上,排、班长们总结当天的经验教训,精心筹划部署第二天的战斗计划。

按照团指的决策,要求指导员吴世忠采取排、班分路分片包干、上下接应、层层搜山、逐洞歼敌的战术,而后逐个清扫山洞,敢于与越军展开短兵相接。会议上,三班长谢振华主动请缨为“尖刀”突击班,按时部署白天好好休息,晚上出发……第二天天亮后,安排的射击手选择白天对长排山山洞里不规则地发射子弹,“引诱”敌军还击暴露目标,消耗其精力。四连第二天改变“战法”让越军不知所措,很多“隐藏”目标被暴露,给晚上的“总攻”创造了条件。

(工兵营首长在祭奠烈士现场合影)

天黑后,班长谢振华接到命令后带领突击班出击,选择偏僻较黑暗方向摸上山去。同时,连队以一个排的兵力正面发起佯攻,造成“声东击西”来迷惑敌人。三班战士在班长谢振华带领下,战士们手抓野藤向上攀登,个个动作轻巧以免暴露目标。到了半山腰,一段陡达70多度的光滑石壁挡住了去路,战士们手抠石缝棱角,身子紧贴崖壁,沿着悬崖绝壁艰难地向上攀登……通过三个多小时的“攀援”三班战士终于上了山顶,占据了有利位置。此时,谢振华立即命令战士对外打“曳光弹”,给连队发出“偷袭”成功的信号,同时指挥全班搜查山顶,消灭山顶的敌人。全班控制制高点后,迅速用“火力”压制山腰洞内的敌人,接应连队主力上山,全连通霄达旦奋力战斗,终于在拂晓前控制住了整个长排山的外表。

(工兵营机械连领导在祭奠烈士现场合影)

但是,高点与外沿虽被我方控制后,但洞内越军的有生力量还在并有很强的战斗力,越军依仗熟悉的地形,潜伏在洞穴和草丛中向外“疯狂”射击做垂死挣扎……19日凌晨,365团派出主力,从侧翼向上猛攻,4连主力则从山顶对敌形成两面夹击之势。越军顿时乱成一团开始逃窜,有的像“老鼠”一样钻进更深山洞里。对于敌人的这一招,4连指战员早有准备。他们由上而下避开敌人的正面火力,对每一条石缝和每一个石洞进行搜索攻击。

在挖“地老鼠”的战斗过程中,4连指导员吴世忠身先士卒,一面提醒战士们注意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一面严密搜索。突然,“哒哒哒”,敌人一阵扫射,被子弹击飞的石头崩伤了吴世忠的脸。他侧身看到有个石洞,便一转身,边前进边射击,两个越军一个被当场击毙,一个被打伤在地。在指导员的带领下,战士们个个像小老虎,弯着腰在树林草丛中穿进穿出,在崖壁石缝中飞跃。战士苏同胜发现石缝中有敌人正向山下射击,一个箭步冲上去,把两颗手榴弹扔进洞里,3个越军被炸得血肉横飞……

(当年英雄排长杨荫勇在现场祭奠烈士)

当搜索进一个较大的山洞,洞内藏着大量的弹药和食品以及垃圾,战士们发现了一个侧门,指导员带着战士们沿着侧道,小心翼翼摸索前进,越到深处越阴森,寂静得惊人。面对如此恐怖的情景,战士们没有放弃,而是沿着石缝慢慢往前搜索。功夫不负苦心,前面发现了一丝亮光,山洞由窄变宽,原来是山洞的另一侧出口,指挥作战的越军少校营长逃窜至此,白天不敢外出,希冀晚上出逃,没想到被解放军追踪发现,又拒绝投降,只好引爆了炸弹……365团二营四连通过两天两夜的战斗,全歼长排山守敌,为122师攻打朔江赢取了宝贵时间。但365团二营四连不怕苦、不怕死,艰苦顽强的作战作风在自卫还击作战史上,记下了浓墨重彩的军事篇章。

十三、122师工兵营勇当开路先锋“喋血”铸军魂

122师工兵营是师直辖独立营,下设工兵连、舟桥连、机械连三个分队。工兵营的主要职能是排雷、架桥、修造急用军事公路,充分保障作战部队的战事需求。1985年裁军时,工兵营三个连队合编为一,同年10月大多干部战士转业退伍,少数骨干整编到了41集团军衡阳车江工兵团。部队整编后122师工兵营已撤销建制,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但留下了动人心弦的作战故事,永远激励着后一代。

(122师直属工兵营战友在梅州聚会合影)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中,122师工兵营主要配合师步兵团协同作战。参战单位有营部侦察排25人,工兵一连120人,舟桥连130人,机械连68人,军工兵团配合一个连120人,配合参战民兵约400多人,合计863人。当年营长邓宏复(战场上光荣牺牲);教导员为罗桂泉(战后转业到广东梅州工作,已退休多年在家颐养天年)。这次参战的主要任务分工明确:舟桥连在广东肇庆西江渡口架设浮桥,保障广州军区第42军、第55军、炮一师等通过西江向广西快速集结。工兵一连与机械三连开赴广西边境前线作战。

(工兵营工兵连战友在当年战斗阵地合影)

战争打响后,工兵连在“炮火硝烟”的掩护下,从广西靖西县孟麻107、108界碑两个方向作战,在通往越南胡志明展览馆方向,工兵连采取人工爆破排雷开辟通路;同时,机械连协同急造临时军用道路,保障坦克通往朔江和坂洋,再与364步兵团协同作战。作战期间,还要保障师指挥部向纵深安全转移,同时确保作战道路畅通。

2月21日,由于山地作战地形复杂,军坦克团两辆坦克在作战中侧翻,上级要求工兵连派爆破手“炸毁”,当手提炸药的爆破手到达现场后,发现坦克没有侧翻过来,可用机械配合将坦克调整过来。当时,这一方案得到了师领导同意,经过六个多小时的施救,两辆坦克都安全施救出来继续开往前线参加战斗。本次因应急处理坦克侧翻事件措施得当,既挽回了损失又恢复了战斗力,战后施救工兵班荣获了集体一等功。

2月22日,由于战事不断前移,师指挥部要转移至那骄山洞,要求工兵营迅速组织兵力保障安全,对附近要道迅速控雷及排雷,另抢修那造玛班至安乐的道路,架设机械化桥梁,炸毁公路两侧的山洞。我营指挥所为保障师指挥部能安全转移至那骄山洞,工兵营营长邓宏复与工兵科领导一同10多人视察路线,正在商讨爆破和修路方案时,忽然从左侧一个山洞里打出一串榴弹炮,还没等反应过来,营长邓宏复、工兵科副科长黄玉棠、战士林挺就倒在了血泊中;因负伤过重,在抢救途中光荣牺牲,同时中弹的还有高炮营司机当场牺牲;一同受伤的还有工兵科路大建参谋(战后提升工兵科科长,后转业在河南省某委机关任党委书记),腿部四处中弹鲜血直流被抬下火线;工兵连曾耀彩连长(战后提升付营长、直至营长,转业在湖南林业大学保卫处处长,现以退休颐养天年)等其它战友因躲避及时幸免遭到伏击……

工兵科与工兵营几位首长惨遭“暗枪”伏击,师指首长闻讯后快速作出反应,迅速增援364团一个连,师直防化连派出喷火兵攻打山洞,对山洞残余越军用火枪喷射烧杀,最后工兵连用炸弹彻底炸毁了山洞。工兵营遭遇重大牺牲和损失,激起了全营指战员的“愤怒”和战斗热情,同时吸取教训,运用了大量炸药,把沿线通往那骄的山洞基本炸毁,有利保障了师指和医院及后勤运输的安全。

(舟桥连当年在西江架设浮桥旧照)

十四、机械连勇当开路先锋有利保障作战运输“生命线”畅通

机械连是笔者所在连队。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首要任务一是维护原有道路畅通同时急造军用公路;二是护送和保障师医疗队以及民兵给养运输线安全;三是给师指发电确保司令部作战指挥用电。

(笔者与路大建科长后侧的便道是当年坦克出境作战路线)

参战时,机械连的基本情况是:连长林海源(战后82年转业到广东揭阳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指导员蔡敬睦(战后去徐州工程兵学院学习,深造后调其它部队工作),同年3月份由陶秉臣从副指导员升任指导员(84年3月转业至河南某县法院工作);副连长许明贵。连队编制为两个排六个班,分别有推土机班、空压机班、发电机班、摩托锯班……一排长施善周(战后去军校学习),后由赖文通接任一排长(81年下半年升任连长、85年整编到工兵团地爆营任副营长、后转业至广西桂林某县区派出所主持工作);在赖文通升任连长的同时,华安甫由连队司务长一职转任一排长(83年升任副指导员、84年3月升任指导员,同年8月去徐州工程兵学院学习,后调其它部队工作、转业至湖南常德某区社保局工作);二排长曾振辉(战后调台山365团);后由沈聚敏接任(82年升任副连长,83年到徐州工程兵学习深造,85年整编时安排到41军工兵团道桥一连任连长);沈聚敏任副连长同时,杨荫勇从366团调连队任二排长(86年转业至南宁市某区工商局工作);司务长欧阳尚兴(战后提副指导员);战后司务长一职分别由华安甫、叶金华等接任……

(机械连黎如平、黎定伟战友在阵地上抢修汽车)

1979年2月16日晚上,机械连与师兄弟部队潜伏在边境107界碑我方山脚下,17日凌晨4点40分,炮火20分钟“轰炸”后,机械连在炮火硝烟的掩护下,与兄弟部队同时跃出战壕,冲向越军阵地发起攻击。连队机械操作手与汽车驾驶员配合,将空压机、发电机等设备拖运至阵地使用,在规划好的作战路线急造军用公路;包括推土、挖土、装药、放炮、打风钻、锯树木等……

可是,由于前面地形复杂,营部侦察排长郭义强忙停下来查看地图确定抢修路线,突然,他遭到埋伏的越军袭击中弹负伤。营部侦察班战士见排长中弹,赶紧抬着郭义强来到了机械连施工阵地,在现场指挥修路的副指导员陶秉臣见他血流不止,而且还有生命气息,陶副指导员赶紧安排连队汽车亲自护送他到师医院进行抢救。可是,因失血过多未能挽救其生命,郭义强在作战当天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郭义强战前正探家,与未婚妻谈论婚事,临战前接到部队急电即刻返回部队参战。这一别,成了他与未婚妻的永别……

(工兵营机械连赖伟元战友在边境侦察)

后因107界碑至让涌方向路基不好,师指决定改变进场路线。2月18日,全连与军区直属工兵十三团四连一道,奉命转运至108界碑我侧边境线上突击开山辟路,最先抢修坦克通道,保障坦克出境作战。但该路段山高坡徒,怪石林立,修建难度相当大(夜间,因坡太陡,坦克出境时是靠自身滑下去的);但全连上下不畏艰险,不顾疲劳与辛苦,同兄弟连队、与民兵一起用摩托风钻、大锤、炸药,从山上到山下炸开一条通往越方约二公里长的坦克通路。确保了41军两个坦克连于19日夜晚顺利通过驶向战场杀敌,及时有力的支援了前方步兵作战,也为我师攻占朔江天险赢取了宝贵时间。

2月20日,机械连在完成急造坦克军路后,又奉师指命令护送师医疗队和民兵给养队去前线,加强医护救治和给养补充。连队接到新的任务后,连队领导迅速组织兵力,在护送医疗队和给养队的路途上,首先是保护人马途中安全,防止残余越军偷袭;因道路坎坷,又不时有越军炮火和枪弹的“袭扰”,但全连指战员克服困难不顾疲劳,仍然在规定的时间安全地将医疗队送到了目的地,并帮助安营扎寨,同时把民兵给养队携带的粮食,以及弹药交给了前指后勤处负责人。此行动不但加强了战斗分队对伤员的救治和粮弹的补充,而且对我师攻占朔江天险起到了充分的后勤保障作用。

(工兵营战后立功受奖个人与各连排以上干部合影)

在我师攻占朔江天险后,机械连于2月22日又奉命转场至平孟。当日下午进入到了板洋,连队迅速组织机械手抢修迂回公路,从晚上八点开始作战施工,但在夜间一片漆黑,不时还冒出枪声,又因越方占领区离修路点很近,对施工很不安全,不时有越军特工出现;但一班战士不畏艰难,在一班长李丙和(战后荣获二等功,后转志愿兵转业至河南信阳某县水电局工作)带领下,驾驶140轮式推土机,冒着危险夜间作业;华安甫驾驶74式轮式挖掘机,在黄永福(后退伍当村书记、乡长、付县长、县人大副主任)战友配合下,与战友们一道夜间紧急抢修公路;夜间由于新路基出现松动,挖掘机险遭侧翻,通过施救扶正后又投入施工……通过一天一夜的紧张抢修,连队提前完成了迂回公路的构造任务,保障了部队的战事需求。急造军路完成后,部队又转入护路阶段;从3月10日起,部队分批从越方撤回国内,直至3月16日夜晚,大部队全部撤回国境内。在回撤过程中,机械连配合工兵连设置障碍,炸毁桥梁断后,保障了部队撤退的安全。

(机械连战后撤退回国部分战友合影照)

机械连的施工作战过程虽说没有步兵“枪林弹雨”激烈,没有惊心动魄画面和可歌可泣的事迹,但全体指战员不怕牺牲、不怕困苦、顽强战斗的革命精神值得褒扬。如战场上空压机班胡木东、发电机班赖伟元、连队还有温新华、李学军……等等多位战友,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坚决保证完成了各项作战任务;如发电机班在为师前指发电,凭借过硬的技术保障了司令部用电,保障了司令部作战指令的及时上传下达,为获取战争胜利赢取了时间。

战后,机械连荣获集体三等功、一排荣获集体三等功、一班推土机班荣获集体二等功、二班、三班、炊事班荣获集体三等功;李丙和、刘锦德荣获个人二等功;另刘友良等12位战友分别荣获个人三等功。39年后,122师工兵营虽说不复存在,但战友们的情谊始终连接在一起。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这首歌永远伴随着这群英雄老兵回味。

(刘副营长在机械连聚会上致辞)

(机械连领导聚会时主席台合影)

(工兵营机械连指导员陶秉臣战地重游近照)

十五、41军工兵团靠茅山作战纪实与10年轮战揭秘!

1985年10月,122师工兵营在全军100万大裁军中被整编到41集团军直属工兵团。工兵团驻地在衡阳车江,是原广州军区炮70师驻地。当年,由工兵营曾耀彩营长带队移交所属人员与装备,笔者随同转运至衡阳。整编前,笔者在工兵营机械连一排一班,1984年安排到广州军区工程兵(衡阳东阳渡)教导大队学习一年,毕业后成为一名装载机驾驶员;后成为工兵团装载机教导班长并组织全团操作手集训。在转运时,连队由赖文通连长组织移交工作,从广东湛江上专列到衡阳下火车,摩托化转运途中,是赖连长座我驾驶的装载机行驶在前面引路,后面一班班长李丙和、班副利文座、张颜平、梁榜全等战友,分别驾驶140轮式推土机、挖掘机等机械设备紧随,整个转运过程两天并顺利到达衡阳车江新的驻地。

(笔者当年参加国防施工旧照)

关于中国对越“轮战”的由来和不为人知的秘密: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结束之后,越军趁中国边防部队后撤之际,又大摇大摆的地占领了边境上两国交界线上的许多“骑线点”,沿中国边境相继侵占了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靠茅山等中国边境地区。同时,越军正规部队和民兵不断向中国境内农场、村寨、学校开枪开炮,发射各种枪弹4万余发,打死打伤中国边境军民数百人。迫使中国边民离开家园,穴居岩洞,大约致使31793亩土地难以耕种和管理,数10万亩橡胶无法收割,52所学校被迫停课。

在“忍无可忍”之下,中国军队再次被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轮战”。同时,轮战的另一目的也是为了支援柬埔寨抗击越军,牵制越南派出大量兵力南下,“轮战”的力度大小是根据柬埔寨“战况”来确定的,“轮战”起到了遏制越南向东南亚“扩张”的念头。同时,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中初期,也照顾西方媒体不让轮战“影响”扩大,“轮战”基本采用炮兵“隔山打鬼”,局势基本可控。

事实上,在长达10多年的“轮战”中,中国广西、云南作战部队相继收复了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靠茅山……等高点骑线点。相继有昆明、南京、济南、兰州、北京、成都军区部队先后参加轮战。轮战训练到了部队的实战能力,也先后培养了很多年轻优秀的指战员。几十年后,部分“骁勇善战”的官兵通过当年的作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提高了战斗战术水平,后来有的成为某军区司令员,以及军委主要将领。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中越关系改善,1989年10月开始,中国边防部队适时减少参战兵力,逐步收缩防御阵地。1990年2月13日,中越之间发生最后一次战斗后,边界线基本归于平静,大多前线“轮战”部队后撤,直至1993年2月10日,中央军委批复解除中越边境的作战任务,于1993年4月1日零时由防御作战转为正常守备,“轮战”才算真正结束。

十六、靠茅山的地理位置及越军布防情况分析

靠矛山位于广西崇左市龙州县中越边境线上,绵延10多公里,经过中越边境的骑线点,位于中越边境第14号和16号界碑之间,是座东西走向的长形山。龙州县下冻镇,水口镇,彬桥镇等地居民称之为“扣梅岭”。靠矛山是军事上的称呼,其主峰海拔823米,故又称823高地。往东200米的813.7高地位于边界线上,是方圆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制高点。靠矛山周围又由几个海拔较高的高地组成,在823高地的西北靠近那花一侧,有一个高地,我军称之为658高地,在823高地正北靠近龙州一侧为620高地,其周围有几个贴近国境线的小高地。

(靠茅山观察哨所外貌)

其东侧有以六号高地为中心的几个高地,地势十分险要,这几个高地上均有越南的军队把守,1、2号高地为-个排,主要兵力和营指挥所在2号高地和813.7高地。在823高地上驻守有一个加强营并配属有迫击炮,658高地上驻守有一个排,在其后方配属有较大规模的炮兵部队,在六号高地附近驻守着越南长定县的一个地方部队,有一个排还有两个营左右的兵力把守,而且易守难攻,地势比较有利于越南方面。

并且,在高地之间以堑壕相连接,设有明暗结合的火力点,南北两侧还筑有暗堡,阵地前沿易于隐蔽的地段设置了大量的防歩兵地雷、竹签、陷阱等。越南方面派遣较大规模的部队把守,足以显示靠矛山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靠茅山于一九七九年出境作战期间,由解放军43军129师曾收复了该地,后撤时又主动撤出了在靠矛山的防御,为两国留出了一定的战略缓冲区域,但这个“善意”却被越南认为我方“软弱”,持续几年里对我国边境和边民造成了重大威胁。

十七、41军工兵团参加靠茅山作战纪实

从1981年开始,广西方向与越军发生了四次有规模的战争,其中就有收复法卡山的战斗。相对于靠茅山,从1984年4月份开始至1986年6月,连续三年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轮战”。工兵团是新组建后,第一次参加1985年12月至1986年5月之间的炮战,也是至今30多年以来“唯一”的一次战斗。参战时间持续半年,历经大小规模的“炮战”共有10余来次。

1985年12月中旬,41集团军直属工兵团成立才二个多月时间。新组建的工兵团辖下有地爆营、舟桥营、道桥营,还包括指挥、通信、汽车等保障连队。部队大多从原41军原直属工兵营、122师工兵营、广州军区工兵21团人员组成。笔者所在道桥二连,主要人员与机械设备基本由原122师工兵营机械连原班人员组成。记得赖文通连长在筹建新的连队工作没几天,就由原41军军直工兵营的干部龚辉(转业在湖南益阳某国税局工作)接任连长,赖连长调地爆营就任副营长。

(笔者当年驾驶74式装载机参加作战)

道桥二连班组基本由原机械连一班技术骨干组成,李丙和老班长与利文座班副在一排分别担任一、二班推土机班长,张颜平战友与我在二排,分别担任四、五班即挖掘机、装载机班长。连队筹建工作完成后,因地方交通建设需要,在工兵团的安排下,由新上任的龚辉连长带领全连主要技术骨干和机械设备,支持衡阳地区衡南县107线国道线的施工建设。才进场不到10来天,阴雨天不便施工进度较慢,而后连队又接到了赴广西边境参加“轮战”的命令。赴边作战由道桥一连为主,道桥二连主要骨干力量和机械设备编入一连开赴边境施工和作战。龚辉连长组织部分骨干继续指挥地方公路施工。笔者与利文座、张颜平、梁榜全、李志勇等……编入一连紧急开赴前线。

道桥一连连长沈聚敏(河南人,原机械连副连长,军校深造后任一连连长,后转业地方公安执行任务中不幸殉职),带领连队随工兵团各部,先从衡阳上军用专列直达至广西崇左下火车,再摩托化行军开赴边境龙州下冻镇的五指山下安营扎寨。我与从工兵21团整编过来的李树满战友驾驶一台装载机,因装载机行驶速度较快,记得是沈聚敏连长与装载机同行,我与树满战友轮换驾驶装载机在前引路,后面跟随着工兵团所有机械设备,因山高路弯坡陡,途中有地爆营覃海江战友驾驶的轮式牵引车抛锚,通过紧张施救后又上路,大部队还是在天黑前赶到了驻地。到达阵地后,即刻依五指山崖岩陡壁,良好的天然屏障搭建帐篷,修整场地停放机械设备。

(五指山形状象五个手指头称之,当年参战时驻防在山底下,军指挥部在底下山洞内。本次重返战地拍摄回)

五指山底下有天然溶洞,41集团军作战指挥部就设置在山洞内,周边山头部署了多个炮群,军直炮兵旅和123摩托化步兵师也部署在周边,当天晚上听到“轰呜”的履带声,第二天才知晓是军直坦克旅乘夜色把坦克开进前线阵地。安顿好后,开始了紧张的施工,连队主要负责整个炮兵阵地道路抢修任务,因前期雨水冲毁的路基很多,需大量的石头“填埋”。为解决石块问题,地爆营在水口关方向一个“老旧”的石场进行爆破作业,我与李树满战友负责向军用自卸车用装载机铲装石头和碎石,记得连队只有两三台解放牌自卸车,分别由张克球、廖克诚驾驶……石场的爆破与粉碎加工属地爆营作业,负责人是我的老连长,后任地爆营副营长的赖文通,在“轮战”中与老领导再次相遇,相互战斗和施工增添了深厚的情谊,也感恩赖连长在部队几年的关照和培养;回想过来,这段战斗日子终身难忘。

(赖文通连长近照)

由于离“炮击战”日子越来越近,每天挥汗如雨在炮兵阵地日夜不停施工。因在边境施工,虽说前有侦察兵和步兵的保护,但越南“特工”较为猖獗,经常夜间出动摸情报、搞破坏时有发生。我们除了白天施工,晚上还要站岗放哨,时刻“紧盯”防止越军突袭。在作战落期间的轶事,后有机会再慢慢揭秘。另在生活方面,因驻扎在岩石边,帐篷内“潮气”很重,虽说每人发放了一件军绿色的防潮毯,但早上起床基本上面一层薄薄的水珠,导致身体湿气很重,这也是大多战友在边境国防施工,或长住猫耳洞“染上”风湿的“通病”。

轮战施工与作战既辛苦又紧张,施工完后回营还要检查保养机械,要保障机械第二天可照常作业。大约通过15天左右的紧急施工,第一阶段分别打通了通往靠茅山边上的620高地、569高地、561高地、658高地之间的军用公路,保障了炮兵与步兵装备按时进入阵地。转眼到了1986元旦和春节前后,总政歌舞团、地方龙州县歌舞团相继进行了节日慰问,也许这是准备开战的信号,先期进行战略宣传和鼓励。记得元月中旬某天,天气比较灰暗,上午连队组织在569高地附近修整公路,大概八点半左右,团参谋长乘着吉普车来到施工阵地,下车后与沈聚敏连长说:“今天上午10点我军向越南‘开炮’,要连队做好安全防护,防止越南炮弹反击造成损失”。

(当年在炮兵作战阵地与张振亚战友合影)

此刻,阵地上气氛突然“紧张”起来,因为新组建的连队大多战士是近两三年入伍的较多,参加79年出境作战的老兵所剩无几。当然,沈聚敏连长有作战经验,迅速组织战士们赶紧把任务完成,而后找地方隐蔽起来;又赶紧吩咐隐藏好机械,找一个越军炮弹击落不到掩体停放机械以免造成损失。从战术策略来讲,战场上包括作战时间和作战部署是随时可调整的,因为防止军事机密外泄。大约上午九点左右,我就发现569、561、658高地的大炮都脱掉了绿色的防护网,大概10多分钟的时间,一支支“乌黑”的炮管朝着越方竖了起来,炮管数量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整个阵地气氛变得更加阴森、寂静、紧张……

而就在连队所有指战员准备撤离阵地寻找隐蔽处时,忽然间头顶上响起了“呼、呼、呼、”红绿相间的信号弹,战斗提前到九点半打响了……瞬间的开炮场景不是笔者用文笔可描述的,只有真实感受才会震憾。因为我们连队刚好处在炮群中心位置被“包围”,四周万炮齐鸣,不见有任何间隙,炮弹似一道道流星“嗦、嗦、嗦”地飞速打向越方阵地,整个天空在轰鸣,大地在振动,耳朵“嗡、嗡、嗡”作响无法形容。但我见到有战友在这“震耳发聩”的炮击声中倒地,当时我还以为是越军还击的炮弹击伤中了战友,我迅速回身拉战友起来,原来是战友被炮声“惊晕”倒地,“虚惊”一场而已,我赶紧与战友们一道躲藏进了附近一个地下掩体……

(轮战后回衡阳车江驻地部分参战战友合影)

炮击持续了30分钟,阵地开始变得安静下来。但前方担负主攻的坦克和步兵在战斗,靠茅山主峰大概离我们3公里左右,我们连队所处的位置相对安全,大概12点左右全连撤离施工阵地回到驻地,只是不时有“流弹”从头顶划过……后来在春节前后又相继“爆发”了几次小的炮战。战后,据军区战士报透露,我部1986年元月至3月,靠茅山前沿阵地炮兵历时3个多月,对越军共发射炮弹1万余发,越军伤亡540余名,摧毁越方火炮38门,汽车10多辆,弹药库3座……

由于我营大部在边境作战,连队部分在支持地方107国道建设施工。

(41军工兵团道桥二连战友聚会合影)

86年度新兵在3月份要分下连队,我被提前安排回衡阳车江,在新上任的道桥营营长汪国超、教导员蔡光辉的指导下,开始接受大约150多名左右的新兵集中集训。管理新兵这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全营留守人员估计不过20人,大多陆续从军校或其它部队整编过来,但在营领导的正确指导下,训练有序管理还十分到位。同年6月,大部从前线撤回,紧接着开始了新一年度的作战训练。

十八、“轮战”结束后两国关系出现变化为陆地划界创造条件

前面章节对中越发生“自卫还击战”的历史背景、战争根源、作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中越发生这场战争本身的性质分析,不管是从政治,还是从社会、经济、文化对两国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历史专家分析,这场战争除受国外因素影响外,也还存在越南社会在过渡时期“南北”社会之间权利和利益争夺的因素;对于中国来说,新中国才成立不久,国内问题一直受“左右”两派相争的困扰;在毛泽东逝世之后,左右形态相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因此,用战争转移国内矛盾焦点是政治家的工具,接下来会有分析到。

也许没有79年的“自卫还击战”,越南有可能座拥东南亚老大,东南亚格局有可能改变。也许没有这场战争,任由越南武力侵犯东南亚,中国南方地区就不可能有和平发展的环境,中越两国陆地边境矛盾将会更加复杂,陆地与北部湾划界工作更不会顺理成章完成。

所以,这场战争处于国内外矛盾“并发”期。外部环境有中苏交恶、美苏争霸、东南亚局势不稳定;地缘政治也好,国际战略环境都不利于中国和平稳定;国内矛盾是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复出”争议很多,在叶剑英元帅和多位幸存将军有力支持下,作出了用战争来凝聚人心;同时,对外用“忍无可忍”用兵名正言顺,达到统一思想为改革开放创造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西方国家来说为获取战略利益,这场战争的背后有美国等西方国家暗中默许。

(美济礁机场跑道卫星图片)

战争对中越两国边民造成了重大伤害,但这是越南挑衅在先,中国在被迫的环境下作出的有力的还击。在苏联解体后,越南没有了战略扩张的“本钱”和支撑,与中国发展关系是大势所趋。中越关系的改善,首先推动了陆地划界工作,大部分有争议的边界骑线点,如广西方向与越南交界的庭毫山、法卡山;云南方向与越南交界的扣林山、罗家坪大山、老山、者阴山、这些制高点均为我军控制,这些领土是军人用鲜血换来的。战争发生前双方有争议的面积只有五平方公里,战后达到200多百平方公里。但从两国关系大局出发,都相继做出让步,从1990年至1999年中越双方10年时间围绕陆地划界谈判,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和成果;于1999年签订了《中越陆地边界条约》,中国在边境线上重新埋设了新的界碑,中越两国陆地边境划界全部完成。

(笔者在中越边境新埋设的界碑前留影,也是中国平孟通往朔江方向的入口处。)

从这段历史看,中国对越自卫还击战争不但给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30多年和平发展环境,也为东南亚地区带来了持续的和平,同时为解决中越陆地领土纠纷起到了积极作用。事实说明,为何西方国家解决利益争端,首先选择“坚船利炮”,道理很简单因为世界“森林法则”游戏没有改变,弱肉强食始终存在。从中东到北非的战争足以证明,国与国之间想达到某种战略平衡必先有利器,这也是我国不断在利用高科技手段持续发展高端先进武器,制造和发展航空母舰,往太空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

可惜,这场战争只解决了陆地划界工作,后期又完成了北部湾划界;如果把南海按中国传统的“九道线”与各争议国家谈判,其中越南要归还我29个岛屿,如果把南海问题与陆地同时解决,也许陆地划界工作也难完成,或就此搁置。所以,划界谈判必有智慧,先易后难,先陆地后海洋的策略。再说海洋,主要是石油利益在“作怪”,假若南海没有石油,只有渔民捕捞会相安无事。从地区战略利益来说,小国根本没有话语权,小国只会选择与大国之间站队,在没有石油利益的情况下,越南不会抗拒中国,或请它国军队当警察引狼入室。这场战争的阴影才离去不久,前事之鉴,后事之师。

十九、“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有利解决南海争端问题

就南海整体形势而言,中国早与南海周边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单方面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建议,同时与各国共同签订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共同通过的“南海行为准则”也基本逐步落实。当时,中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国内经济建设,再国力有限是客观事实,因此搁置了对海洋权益的维护。与此同时,因在南海发现了大量石油储藏后,特别是越南与西方国家石油公司单方面签订了开采协议,菲律宾与越南利用中国国内建设的“空隙”相继占领了多个岛屿。

(华阳礁基地图片)

往后,联合国也制定了《海洋公约法》,以岛屿为基准点对“12海里之内的为领海,200海里的为共同经济作业区”,这种性质划分存在定位不清和概念模糊,美国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也没有公开承认这部法律,而越南、菲律宾就抱着这个“侥幸”心理来抢占南海岛屿。前两年,菲律宾前政府在美国、日本“怂恿”下,在国际海洋法庭搞了个针对中国南海主权的“判决”闹剧,但在杜特尔特新政府上台后不了了之。当前,南海局势整体局势可控,尽管美国要行使“航行自由”,也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炫耀”下该地区的存在感。如果放任美国“横行自由”不符合中国利益,所以,中国在南海先后做了应对风险的各种准备。如成立三亚市实施对南海主权的有效管理,吹填了可以起降军用飞机的岛屿,建设了大量民用设施和海洋航标,中国“辽宁舰”航母服役,另外两艏更大的航母正在建造中……

美国见中国在军事方面在南海有了充分应对的准备,再盟国菲律宾又主动与中国发展关系,越南等其它东盟国家正积极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号召,美国再单方面挑起南海“争端”已失去支撑,日本也只不过是美国的随从而已,日本如今也正在转向。再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正积极主动与中国发展关系,南海形势将越来越对中国有利。笔者观察到,“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是对稳定周边环境的助推器,只有稳定周边局势,才有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的基础。南海问题终归在经济合作的大潮流中,以“主权”在我,经济“共享”的框架中形成,这个目标大约在20年左右时间得以实现。

(渚碧礁机场卫星图片)

笔者再从武力解决争端进行分析:中国虽有两份艘航母分别下水,“辽宁舰”虽已成军,有先进的歼-20、歼-15、歼-10等先进战机,有094先进核潜艇云集海南岛海军基地,有世界先进的火箭军部队。但是,在战略上来说,发起战争等于给了其它大国机会,一旦爆发战争整个东南亚地区会类似中东变成火海,整个地区长久不能太平,既不但不能解决南海问题,还会把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破坏,再石油运输“生命线”的丧失,中国会拖入战争的“泥淖”。中国孙子兵法“不战而居人之兵”是用兵智慧,中国强大了你就是世界或地区的“大哥”,现正以“一带一路”在谋求大哥的位置,没有理由来主动发起战争。

再从战术上分析,在南海发起战争“攻”与“守”都有难度,中国与越南“南北”沿海接壤线将近1000多海里,往南沿线越南占据陆地优势,越南可利用陆基短程导弹或火炮可以还击中国海军。再中国海军自组建70年以来,基本上是一支“和平”海军,上世纪80年代虽说与越南海军在西沙有过小规模冲突,但现在的作战精神与我辈会有所不同,再实战经验欠缺,还需待海、天、空一体化先进武器设备的完善,形成电子、信息、智能一体化作战体系,才会形成真正的“威慑力”。在世界形势对中国发展有利的情形下,不适用于1979年时期利用“战争”的想法来达到解决南海争议的目的。另外,现代战争集信息化、电子化,同时舆论化很重要,美国也在总结前20多年的用兵教训,不再主动发起战争;相对中国对“战争”二字会更加谨慎,除非“核心”利益受到侵害,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发起战争。

二十、中越关系正常化土特产畅销中国使越南边民受益

在近代历史上,中越两国关系经历“爱恨交加”过程。在两国关系友好时,可亲密无间,也可称“同志加兄弟”,中国更能为越南两肋插刀抵御外寇;但在越南当局背信弃义或“反叛”时,中国也敢“反手”教训抽打,对越还击战就是例证。这就是两国复杂的关系,在与两国历史长河中,“积攒”的特殊“情义”有关。特别是两国边民,很早就有“通婚”习俗,边民又大多信仰中国文化,与还击战之前上百万的华侨居“北越”生活不无关系。其实,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就开始影响越南人的生活习惯。

(自卫还击战胜利后中国边民欢迎解放军凯旋归来)

只因为两国边民相当熟悉,语音基本想通,习俗差异不大,两国“完架”之后边民即可马上恢复“赶集”交易。对越南边民来说,他们自有独特的来往通道,不受边境口岸警察的管束,一般早上八九钟就扛着土特产陆续进入中国边境村镇搭建的集贸市场交易,天黑之前返回越南,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越南边民是可自由进入中国境内集市“赶集”的,日长月积形成了一种自由“赶集”习惯,赶集时大多自觉地遵守当地集市交易规矩,这种特殊性的土特产自由交易不受口岸约束成为公开的“秘密”。相对于边境口岸,只是对中国边民与内地旅客进出口岸进行约束管理。

(笔者与参战战友一道走访边境口岸了解边境贸易情况)

所以,中越关系正常化两国边民很是鼓舞和欢迎。从外交层面来说,虽说中国陆地划界完成,但南海还处于争议谈判中,尽管越南当局在南海问题上时而“挑衅”中国,但在经贸方面双边贸易基本正常进行的……特别是沿中国边境的各地方政府,逐渐在边境口岸花巨资建设边贸市场,敞开口岸让越南边民自由进出贸易,这让越南边民受益匪浅。另外,中越两国一年一度的中越边民“友好”活动,和以中国牵头的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为中越边境贸易搭建了新的平台,两国边民往来越来越密切,交易也日益活跃。

这次重返战地,我从靖西方向察看了水口关、龙邦、平孟、孟麻等边境大小贸易口岸和集市。从口岸窗口的宣传信息了解到,2016年靖西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达160.9亿元,今年1-3月边境贸易同期又增长11.5%。由于中国贸易口岸完全自由对越南边民开放,越南边民可自由进出中国口岸,让越南边民享受到了中国口岸开放的利益。但是,相对于中国边民和内地游客,一律要办理边境通行证才容许出境到越南旅游或观光。

(笔者走访广西龙邦口岸)

另外,为了详细了解真实的越南边民生活,我们一行走村庄、访农户;在向导的带领下,近距离地体验到了越南边民的生活,不难发现中越边境两国边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很大,不管是当地基础设施,还是边民物质生活水平,越南还相对落后中国很多。从消费品来说,老百姓收视电视节目基本用中国生产的卫星天线,电视机等家电基本在赶集交易中从中国带回,接收收看的电视节目中国卫视居多,基本上是每家都安装了一个电视接收锅对准中国方向接收卫星信号……

越南边民赚钱的办法很多,都是小本小利经营。有趣的是越南边民喜欢用越南盾兑换人民币,把越南盾张贴出来主动找旅游观光客兑换,用兑换的差价获取小的利益,兑换比例一般在三元至三元伍人民币可兑换一万越南盾。越南边民很希望过境的中国人,希望收到更多的人民币,因为只有兑换更多的人民币才可以从中国购买更多的生活用品;同时,越南边民在村落里也学起了中国农家乐经营方法,为了拉拢中国游客进入农家乐消费,以赠送各类小礼品吸引顾客,农家乐有饮食、唱歌、按摩、跳舞等项目,让你游玩后流连忘返。但还有一些条件较差的边民,只能在路边摆上地摊,卖着越南小吃,土特产、赚钱发家致富。

(新建水口关口岸,也是当年战斗施工的地方)

但是,越南的爱国意识还是很浓厚,基本上每家都插上一枚五角星的国旗。当越南边民知道我们是曾经打过他们的“老兵”时,边民也并没有敌意,只是希望我们多购买些土特产让他们赚钱。同时向导翻译解释说:“当年胡志民与毛泽东关系很好,中国支持我们很多,特别是老人们心里还惦念着毛泽东。”确实,我们看到很多边民家中,还保存着毛泽东当年的小瓷相。同时,越南老百姓希望我们多购买她们的土特产和商品,如果能收获大额人民币,老百姓乐不可支。

当然,与我们接触的越南年轻人也很多,年轻人希望越南政府支持开放,学着中国边民早点富裕起来。本次高兴地看到,麻孟与越南胡志明展览馆方向正修建缆车设施,正在建设双边旅游景区;也许不久后的今天,游客们不再跨山越岭,可直接乘座缆车参观。不管怎么说,和平年代的边民在双边贸易中销售土特产是很受益的。

今天,中国政府以最大的诚意,花巨资建设边境口岸,建设贸易市场,让越南边民享受到最优惠政策,厚待越南边民。同时,也希望越南响应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号召,改变越南陈旧的基础设施,与中国一道打通整个东南亚交通枢纽,使越南人民早日富裕起来。在南海问题上,应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以经贸合作为切入口,合作共赢;以主权在我,共同开发,使中越关系更加稳固持久。(刘钧)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